近期,国内头部安防企业纷纷加大对 AI 大模型的研发投入,将大模型技术与安防业务深度融合,推动传统安防系统从 “被动响应” 向 “主动预判、智慧决策” 转型,行业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。
海康威视推出面向安防场景的专用大模型 “海康智脑大模型 V2.0”,该模型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,融入海量安防领域数据与专业知识,具备更强的场景适配能力。其核心突破在于实现 “多模态协同分析” 与 “复杂事件推理”—— 通过整合视频、音频、传感器等多源数据,不仅能精准识别单一场景中的异常行为,还能关联分析跨场景、跨时段的关联事件。例如,在城市轨道交通安防中,该模型可同时分析车站站台、车厢、出入口等多个区域的监控数据,当检测到某乘客在站台多次徘徊且刻意躲避监控,同时与此前某车站的财物丢失事件中的可疑人员特征存在关联时,系统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,并推送至地铁安保指挥中心,辅助工作人员提前介入处置,大幅提升案件侦破效率与安全防控的前瞻性。
大华股份则聚焦 “轻量化大模型落地”,发布 “大华星辰边缘大模型”,针对安防边缘设备(如智能摄像头、边缘服务器)的算力限制,通过模型压缩与量化技术,在保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,将模型体积缩减至传统大模型的 1/5,可直接部署于前端设备。该模型在中小商户安防场景中表现突出,如便利店安装搭载该模型的智能摄像头后,无需依赖云端算力,即可本地完成 “商品盗窃识别”“夜间异常闯入检测”“顾客滞留预警” 等功能。当检测到有人将商品藏匿于衣物却未结账时,系统会立即触发本地声光报警,并同步向店主手机推送实时画面,有效降低中小商户的安全损失与运营成本。
除头部企业外,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安防厂商也在探索大模型应用。例如,专注于工业安防的天准科技,研发 “工业安防大模型”,针对工厂车间的特殊场景,优化了 “设备异常状态识别”“人员违规操作检测” 等算法。在汽车制造车间,该模型可通过分析设备运行视频与传感器数据,提前 24 小时预测机床主轴的潜在故障;同时,能精准识别工人未佩戴安全帽、违规跨越安全护栏等行为,识别准确率达 98.5%,较传统算法提升 15 个百分点,为工业生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。
不过,安防大模型研发仍面临挑战:一方面,安防场景数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模型具备更高的泛化能力,部分细分场景(如恶劣天气下的户外监控)的数据稀缺,导致模型在这些场景中的性能受限;另一方面,大模型的算力消耗与成本较高,中小安防企业难以承担大规模研发投入。对此,行业正通过 “共建共享数据集”“算力集群租赁” 等方式应对,如中国安防协会联合多家企业搭建 “安防大模型公共数据集平台”,已累计开放交通、园区、工业等领域的标注数据超 1000 万条,降低企业研发门槛。
|